在学校的视力筛查表下发的那一刻,13岁的陈同学和她的母亲,或许都未曾想到,一个他们习以为常的认知——“能看见就等于视力没问题”,会在此刻被彻底颠覆。在玉林华厦眼科医院,这正是一个关于认知与现实碰撞的典型案例。
![]()
陈同学,一名普通的初中男生。和许多同龄人一样,他从未觉得自己的视力有什么大问题。“看得见”是他和家人在视力问题上唯一的沟通词汇。也正因如此,他从未佩戴过眼镜,也从未进行过专业的眼科检查。直到学校的一次例行视力筛查,结果显示异常,这个家庭才第一次带着疑虑走进玉林华厦眼科医院。据接诊的视光师回忆:“孩子很安静,妈妈则反复强调‘他回家从来没说过看不清’,言语中透露着不解。”
![]()
然而,科学的诊断数据是客观而无情的。经过医院全面的医学验光,尤其是关键的“真假性近视”鉴别诊断,结果显示:陈同学并非简单的假性近视,而是双眼真性近视,右眼高度数已达375度。
375度,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靠眯眼、皱眉等小动作来轻松弥补的度数了。这意味着,在课堂上,黑板上的板书对他而言可能是一片模糊的色块;在生活中,远方的风景也失去了清晰的轮廓。他早已习惯了生活在一个低像素的世界里,并将这种模糊默认为常态。“看得见”是一个主观且宽泛的概念,而“看得清”则是一个需要精准视觉质量来支撑的客观标准。当孩子主动抱怨“看不清”时,问题往往已经相当严重了。
![]()
是什么让孩子的近视潜伏至今?在与家长的沟通中,真相浮出水面。陈同学的父母坦言,他们身边普遍流传着一种观点:“眼镜一旦戴上就摘不掉了,而且度数会越戴越深。”
正是这个看似“为了孩子好”的误区,让他们在潜意识里抗拒为孩子验配眼镜,错过了早期干预和矫正的最佳时机。这种误区在民间极具市场,其危害性在于,它让家长基于错误的信息,做出了一个看似“保护”实则“伤害”的决定。玉林华厦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/视光科主任潘可生指出,对于真性近视,不佩戴足矫的眼镜会导致孩子视物疲劳,加剧调节压力,反而会像恶性循环一样,刺激眼轴过快增长,导致近视度数加深得更快。
面对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耐心解释,陈同学的妈妈从最初的震惊、怀疑,转变为懊悔与醒悟。潘医生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:“孩子的眼睛好比一台相机,近视就是镜头焦距出了问题。眼镜是帮相机准确对焦的外接镜头。不让相机用外接镜头,它自己就会一直拼命地、错误地调焦,直到彻底损坏。”
![]()
这个比喻,成了打破认知坚冰的关键。当天,陈同学验配了人生第一副合适的眼镜。当戴上眼镜,清晰地看到验光室外世界的那一刻,他脸上绽放出的惊奇与笑容,是对所有努力最好的回报。
陈同学是幸运的,一次检查和一次专业的诊疗,为他找回了本该拥有的清晰世界。但他的经历也提醒我们:在近视防控这条路上,有多少孩子还在“看得见”的假象里,默默承受着“看不清”的代价?破除认知误区,用科学代替猜想,或许是每个家庭守护孩子光明未来的第一步。
推荐阅读:
